“千金难买老来瘦”并不科学,“老人越胖越抗折腾”太过武断,八旬以上老年人体重到底多少才合适?近日,国家卫生健康委发布WS/T 868—2025《高龄老年人体质指数适宜范围与体重管理标准》(以下简称《标准》),为80岁及以上高龄老年人提供了体质指数(BMI)适宜范围和体重管理的指导建议。
这份卫生健康行业标准由国家卫生健康委组织专家制定,国家卫生健康标准委员会营养标准专委会负责咨询,适用于各级医疗卫生机构及医养结合服务机构专业人员开展对高龄老年人BMI水平的评价和体重管理工作,于2026年2月1日起实施,将促进覆盖全人群、全生命周期的健康生活方式养成。
填补高龄老年人体重管理标准空白
为贯彻党中央决策部署,落实《健康中国行动(2019—2030年)》有关工作要求,倡导和推进文明健康生活方式,提升全民体重管理意识和技能,预防和控制超重肥胖,切实推动慢性病防治关口前移,2024年6月,国家卫生健康委等16个部门联合印发了《“体重管理年”活动实施方案》,其中第一条要求即“强化体重管理科学指导”。该要求具体包括:加强体重管理权威信息编制和发布;编制居民体重管理核心知识、体重管理指导原则、基层医务人员开展体重管理健康教育指导要点等,优化完善体重管理和肥胖防治相关标准等等。
随着“体重管理年”行动的深入推进,越来越多的人“健康觉醒”,加入“减肥大军”。但是,体重管理的目标并非“为减重而减重”,盲目、不科学的减重对健康无益。为此,相关部门持续强化专业支撑,针对体重管理的重点领域、重点人群出台了一系列技术文件,例如,体重管理指导原则、中小学生超重肥胖防控“十要义”等,为医疗卫生专业人员开展体重管理工作提供了专业技术支撑。
但是,高龄老年人体重管理还是一个盲区。BMI可衡量成年人的体重状况或营养健康状况,是现行体重管理指南的关键指标,计算方式为体重与身高平方的比值。此前,我国尚未有专门针对高龄老年人的体重管理指南或BMI适宜范围的推荐标准,《中国成人超重和肥胖预防控制指南》建议18岁以上的成年人采用统一的BMI适宜范围;国际上也尚未有专门针对高龄老年人的体重管理指南或BMI适宜范围的推荐标准及相关法律、法规。但一系列研究结果提示,针对一般成年人的BMI适宜范围和管理模式可能并不适用于高龄老年人,需要重新考虑这一群体BMI的适宜范围。
在一般成年人中,基于BMI定义的全身性肥胖是公认的心血管疾病和死亡的独立危险因素。不过,近年来越来越多的研究发现,随着年龄的增长,BMI与心血管疾病和死亡风险的关联发生变化,在高龄老年人中,死亡风险随着BMI的增加呈下降趋势。这说明,“千金难买老来瘦”这一流传已久的“健康金句”是错误的。随着机体的衰老,高龄老年人系统功能显著衰退,出现感知觉敏感度下降、消化吸收能力降低等机体退行性变化,导致其营养不良问题突出、低体重现象普遍、多种慢性病发病及死亡风险大大增加。“老来要瘦”不科学,但也并不意味着老人越胖就越好。研究显示,只有BMI处于某一特定范围内,人体(群)发生死亡等不良健康结局的风险才相对较低。
基于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施小明研究员团队近20年体重健康系列研究成果转化而来的《标准》,成功填补了我国高龄老年人BMI适宜范围的空白。《标准》明确,高龄老年人BMI适宜范围应为“大于等于22、小于等于26.9”。
当前,我国人口面临快速的老龄化和高龄化,高龄老年人将成为我国增长最快的群体,也将是我国健康老龄化工作重点关注人群之一,研制适合高龄老年人的BMI适宜范围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标准》为首次制定,以科学为基础、具有中国特色、参考国际研究,注重实用性、可接受性和可推广性。”《标准》主要起草人施小明表示,《标准》严格按国家卫生健康标准委员会制定的要求进行编写,旨在最大限度地支持高龄老年人体重管理的决策与实践,提升老年人生活质量,减轻社会经济负担。
给出高龄老年人个性化健康管理方案
有了BMI适宜范围,高龄老年人便有了科学的体重管理目标。
《标准》提出,高龄老年人个体BMI应保持在适宜范围,以预防不良健康结局事件的发生、减少或延缓相关疾病及其并发症发生为管理目标。对高龄老年人应采取个性化体重管理策略:对于BMI处于适宜范围的高龄老年人,宜维持当前体重水平,避免体重进一步降低;对于BMI低于适宜范围的高龄老年人,宜采取措施避免其体重进一步下降,可适当增加体重;对于BMI高于适宜范围的高龄老年人,宜维持体重水平稳定,避免体重较大幅度增加或降低。专业人员应按照WS/T 802—2022《中国健康老年人标准》判断高龄老年人的身体状况,鼓励高龄老年人保持健康饮食习惯、开展适宜身体活动,并给出个性化健康管理方案。
在健康饮食方面,《标准》指出,对于能自主进食且BMI在适宜范围的高龄老年人,鼓励保持健康饮食习惯,坚持食物多样性,保证足量富含优质蛋白质的动物性食物和大豆类制品摄入,适量进食蔬菜和水果,可参照《中国居民膳食指南(2022)》中《高龄老年人膳食指南》的推荐制定个性化饮食方案;高龄老年人宜食用质地细软易吞咽、营养素密度高和能量适宜的食物,宜注重口腔卫生和牙齿健康,若存在慢性口腔和胃肠道疾病,应及时治疗原发疾病;对于患有慢性消耗性基础疾病和身体功能明显变差的高龄老年人,应根据实际情况咨询专业人员,帮助其接受饮食调控和临床营养治疗,获得疾病治疗和康复中的营养支持;对于有吞咽障碍的高龄老年人,可参照《高龄老年人膳食指南》进行吞咽功能评估并合理配制食物,选择黏度适当的流体食品、不易松散的固态食品及密度均匀顺滑的食物,降低其进食引发呛咳误吸的风险;应在营养专业人员的指导下选择适合高龄老年人的营养补充剂,帮助其按需补充营养强化食品和/或营养素补充剂,防治微量营养素缺乏症。
在身体活动方面,《标准》明确,高龄老年人宜保持规律的身体活动,积极进行户外活动,减少静坐时间,参照《中国人群身体活动指南(2021)》的推荐开展身体活动;宜进行适当的肌肉锻炼,同时注重平衡能力、灵活性和柔韧性练习;宜积极参与多样的文艺、休闲活动和力所能及的家务活动,包括读书、看报、种花、养宠物、棋牌等;身体状况不佳的高龄老年人宜在监护人协助下进行适当的身体活动。
业内人士认为,《标准》提出了满足特殊老年人群需求的改善措施,不仅响应了《“健康中国2030”规划纲要》《健康中国行动(2019—2030年)》和《国民营养计划(2017—2030年)》的需求,也可为我国养老服务体系建设、“医养结合”养老方案完善以及我国健康老龄化事业的发展提供科学指导,将进一步促进我国健康老龄化事业的发展,助力健康中国建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