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安徽省宣城市市场监管局聚焦农村食品销售安全治理难题,创新推出“三单明责、三标管控”工作机制,通过标准化建设、精准化指导、闭环化治理、数字化转型四维发力,成功构建“主体自律+靶向监管+社会共治”的农村食品销售安全治理新模式,为农村食品安全保驾护航。
标准化建设,筑牢安全根基。为确保农村食品销售安全治理有章可循,宣城市市场监管局编制《“三单三标”实务操作指南》,详细细化供货商管理、温度记录等8项规范模板。选取该市19个乡镇的385家经营主体开展试点工作,建立“三有三上”标准,即制度上墙、标识上柜、记录上本。在标准化建设的推动下,试点地区农村食品经营店规范化建设覆盖率达到100%,为农村食品安全治理奠定了坚实基础。
精准化培训,提升主体能力。针对不同经营主体特点,宣城市市场监管局构建“三维培训体系”。对于新办主体,实施“准入指导+上门宣传”双前置服务,帮助其快速了解并遵守食品安全规范;对抽检不合格主体,开展“警示约谈+案例培训”双提升活动,强化其责任意识和风险意识;针对老年经营者,推行“方言讲解+图示教学”双指导方式,确保培训内容通俗易懂、易于接受。截至目前,累计培训覆盖600余户次,发放“三单三标”相关材料2000余份,有效提升了经营主体的食品安全管理水平。
闭环化监管,织密安全防线。建立“自查—检查—整改—复核”的闭环监管机制,对农村食品经营主体进行全方位、全过程监管。在首次检查发现问题后,及时下达《责令整改通知书》,并在规定时间内开展“回头看”。对于拒不改正或整改未彻底的主体,依法予以处罚,确保问题整改到位。试点期间,共发现并整改问题439个,重复问题发生率下降19个百分点,有效防范了食品安全风险。
数字化转型,智慧赋能监管。宣城市市场监管局积极推动数字化转型,升级“票证通”系统实现“三链贯通”。打通“批发企业电子台账链”,实现扫码出单,提高票据管理的规范性和便捷性;建立“零售终端溯源查询链”,支持消费者实时核验食品来源,增强消费信心;构建“重点数据预警链”,实施近效期自动提醒,及时发现和处理潜在安全问题。目前,全市已完成213家食品零售端、34家食品批发端销售者注册及使用,切实改善了票据不规范、索票不及时等现象。
治理成效显著,多方共赢发展。自“三单三标”工作机制推进以来,宣城市农村食品销售安全治理取得显著成效。食品销售者主体责任落实实现“三量齐升”,经营主体自查率从31%跃升至92%,散装食品标签规范率提升22%,冷链温控达标及记录率提高53%,逐步构建起“自查—规范—提升”的责任落实体系。风险防控实现“两降一清”,流通环节抽检不合格率同比下降0.73%,试点县重复问题发生率由28%降至9%,19个试点乡镇实现校园周边“零三无”。监管效能达到新突破,建立“标准清单式检查法”,基层监管效率提升20%,问题发现率提升32%。
下一步,宣城市将在全市农村乡镇政府所在地及校园周边全面推广实施“三单三标”工作机制,有序推广运用“票证通”系统,全力提升食品销售环节规范化水平,努力实现社会共治,让农村群众吃得更放心、更安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