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秋时节,位于安徽省西部的霍邱县,迎来了一年中最富饶、最忙碌的季节。不再是传统印象中单一的稻谷飘香,这里广袤的水面上,正上演着一场别开生面的“水上丰收”。一望无际的芡实塘,碧绿的圆盘状叶片层层叠叠、铺满水面,宛如为大地披上了一张巨大的翡翠色地毯。叶片之下,成熟的芡实果实悄然探出水面,密密麻麻,预示着又一个丰年的到来。这幅“水上生金”的壮美画卷,正是霍邱县立足资源优势,大力发展特色产业,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的生动实践。
“鸡头果”变身“黄金果”,水面掘金富农家
芡实,俗称“鸡头果”,因其状如鸡头而得名,素有“水中人参”的美誉。在安徽霍邱,尤其是沿淮、沿湖的乡镇,种植芡实有着得天独厚的自然条件。这里河网密布,水域资源丰富,水质优良,为芡实的生长提供了良好的生态环境。
当清晨的第一缕阳光洒在水面,霍邱东西两湖周边的芡实塘里已是一片繁忙景象。身着防水服的农户们,手持特制的工具,娴熟地拨开硕大的叶片,精准地采摘下一个个棕红色的“鸡头果”。他们的动作轻快而麻利,脸上洋溢着收获的喜悦。
“今年风调雨顺,管理也跟得上,是个实实在在的丰产年。”一位正在忙碌的种植户虽未留名,但其话语中充满了干劲,“你看这果子,个头饱满,里面的芡实米粒粒圆润,品质非常好。价格也比往年要稳定,我们的收入有保障了。”霍邱县芡实种植主要分布在孟集、彭塔、花园、潘集等多个乡镇。昔日看似普通的水塘,如今真正成了农户们增收致富的“聚宝盆”。
产业链条渐延伸,小果实做出大文章
丰收的喜悦,不仅仅停留在采摘环节。在霍邱县各个区域的芡实加工车间里,同样是一派热火朝天的景象。刚刚从水塘运送过来的新鲜芡实果实,经过清洗、去壳、分级、包装等多道工序,化身为一粒粒洁白如玉的芡实米,准备发往全国各地。
“我们过去主要是卖初级产品,利润薄,抗风险能力也差。”一家芡实专业合作社的负责人介绍道,“现在不一样了,我们引进了先进的加工设备,不仅提高了效率,更能根据市场需求,开发出不同等级的产品。”
为了将“小芡实”做成“大产业”,霍邱县近年来着力在延伸产业链、提升附加值上下功夫。除了最传统的干制芡实米,一批本地企业开始尝试深加工,开发出芡实粉、芡实糕、即食芡实粥等系列产品,极大地丰富了市场供给。同时,随着电商平台的兴起,霍邱芡实也搭上了“互联网+”的快车,通过直播带货、线上旗舰店等模式,走出了安徽,摆上了上海、杭州、广州等大城市消费者的餐桌。随着产业的集聚效应逐渐显现,围绕芡实产业,从种苗培育、田间管理,到采收、加工、销售,乃至包装、物流等配套服务,一条完整的产业链已初具雏形,创造了大量就近就业的岗位,让许多留守在家的村民实现了“家门口”就业。
特色产业促振兴,绘就乡村新画卷
霍邱芡实的蓬勃发展,是当地坚定不移走特色产业振兴之路的一个缩影。作为农业大县,霍邱深知,要实现乡村全面振兴,必须在“特”字上做足文章。当地政府通过政策引导、资金扶持、技术服务和品牌打造等多措并举,为芡实产业的发展注入了强劲动力。一方面,积极推广“合作社+基地+农户”的经营模式,将分散的种植户组织起来,实现标准化生产、规模化经营,有效降低了市场风险;另一方面,加强与科研院所的合作,引进优质新品种,推广绿色生态种植技术,确保了霍邱芡实的优良品质和独特风味。
“我们正在积极申报‘霍邱芡实’国家地理标志保护产品,就是要打响我们自己的区域公用品牌。”霍邱县农业农村局相关负责人表示,“品牌就是竞争力,有了金字招牌,我们的产品就能走得更远,价格也能卖得更好。”万亩芡实的丰收,带来的不仅是经济账本上数字的增长,更是乡村面貌的深刻变化。产业兴旺了,村集体经济壮大了,过去一些“空壳村”如今有了持续稳定的收入来源,能够更好地投入到村内道路、照明、环境卫生等基础设施建设中,乡村的人居环境得到了显著改善。农民的腰包鼓了,生活更有奔头,年轻人回乡创业就业的意愿也增强了,为乡村带来了新的活力和希望。
站在田埂上远眺,连片的芡实塘在秋风中泛起绿波,采芡人的身影在其中若隐若现,构成了一幅动静相宜的丰收图景。这水中摇曳的“鸡头果”,已然成为霍邱县乡村振兴道路上沉甸甸的“黄金果”。它以坚实的产业根基,托起了万千农户的小康梦想,也为这片古老的土地描绘出了一幅产业兴、百姓富、生态美的壮丽新画卷。未来,随着产业链的进一步深化和品牌影响力的不断提升,霍邱芡实这颗“水中明珠”必将散发出更加璀璨夺目的光彩。